這個圖表顯示2000年到2023年全球核能發電量的排名變化。2023年,美國仍位居第一,年發電量達到774.9太瓦時(TWh),其次是中國(434.7 TWh)與法國(335.6 TWh)。台灣位列第19位,總發電量為17.8 TWh。整體上,各國的核能發電量顯示出在21世紀初的穩定增長趨勢,但隨著近年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發展,各國對核能的依賴程度略有不同。
核能發電量:指核能電廠每年所生產的總電量,以太瓦時(TWh)為單位。核能發電量的多寡取決於各國的核電站數量、技術水準及政策推動,並且受到碳排減少和能源多元化的影響。
全球核能發電量的變化顯示了各國在能源政策與核能發展上的長期趨勢。根據數據,2023年美國的核能發電量依然最高,達到774.9 TWh,這反映了美國在核能技術、核電站數量和整體能源策略上的持續投入。中國則位居第二,核能發電量為434.7 TWh,這一增長主要受中國對能源自主性的需求以及減少碳排放目標的推動影響。法國以335.6 TWh排名第三,由於該國核能發電佔比超過七成,其電力需求大量依賴於核能。
自2000年以來,全球核能生產量有著一定增長,尤其是部分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和韓國,對核能的投入有所增加,而歐洲國家則顯示出不同的走向,例如德國和瑞士自2010年代以來逐步關閉核電站,轉向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
台灣在全球核能發電量中位列第19位,2023年發電量為17.8 TWh,呈現出平穩或略微減少的趨勢。這與台灣能源轉型計劃相關,政府計劃逐步減少核能發電,轉向可再生能源。隨著全球對碳中和的關注增多,不少國家也在重新審視其核能政策,部分國家正在啟動核能新建或擴建計劃,特別是在小型模組化反應堆(SMR)等新技術的影響下,預計未來十年內核能的角色或將有所改變。該趨勢顯示了核能作為穩定電力來源的競爭力,儘管其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在不同國家間差異較大。
排名 | 名稱 | 指標 |
---|---|---|
第1名 | 美國 | 774.9TWh |
第2名 | 中國 | 434.7TWh |
第3名 | 法國 | 335.6TWh |
第4名 | 俄羅斯 | 217.4TWh |
第5名 | 大韓民國 | 180.5TWh |
第6名 | 加拿大 | 89.0TWh |
第7名 | 日本 | 77.5TWh |
第8名 | 西班牙 | 56.8TWh |
第9名 | 瑞典 | 48.4TWh |
第10名 | 印度 | 48.2TWh |
第11名 | 英國 | 40.8TWh |
第12名 | 芬蘭 | 33.9TWh |
第13名 | 比利時 | 33.4TWh |
第14名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32.3TWh |
第15名 | 捷克 | 30.4TWh |
第16名 | 瑞士 | 24.2TWh |
第17名 | 巴基斯坦 | 22.4TWh |
第18名 | 斯洛伐克 | 18.3TWh |
第19名 | 中華民國 | 17.8TWh |
第20名 | 保加利亞 | 16.2TW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