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圖表展示各國在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OI)中累積獲得的金牌數量。中國以102面金牌居首,其次是俄羅斯與美國,各68面,大韓民國以49面位居第四。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OI)是全球高中生的程式設計競賽,參賽者需在時限內解決演算法問題。依表現授予金、銀、銅牌,各國的累積金牌數被視為資訊教育與青少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
國際資訊奧林匹亞(International Olympiad in Informatics, IOI)是針對高中生舉辦的全球性競賽,旨在比拼演算法、程式設計與問題解決能力。1989年首屆比賽中,保加利亞以2面金牌取得第一,捷克斯洛伐克、德國、匈牙利與蘇聯各1面並列第二。到了2000年,中國以25面金牌大幅領先,俄羅斯18面居次,斯洛伐克12面第三。大韓民國則與捷克、羅馬尼亞同以9面金牌並列第六,展現出亞洲國家在資訊教育上的成長。
進入2010年,中國金牌數達54面,將領先優勢擴大一倍。俄羅斯38面保持第二,波蘭29面上升至第三,美國27面第四,大韓民國25面第五,穩居亞洲第二。台灣、日本與伊朗此時首次進入中上排名,顯示資訊競賽版圖逐漸擴展到更多國家與地區。
2024年,中國累積金牌數衝上102面,持續穩坐第一。俄羅斯與美國各68面,並列第二。大韓民國49面居第四,波蘭44面第五,日本37面第六。台灣以25面金牌位居第十一,成為全球表現最亮眼的小型經濟體之一。伊朗、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國也穩定進步。歐洲傳統強國如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亞在初期表現亮眼,但近年成長幅度相對放緩。
蘇聯解體後,斯洛伐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新獨立國家開始以各自名義參賽,逐步在中段排名站穩腳步。新加坡、以色列、香港等地雖規模較小,但也獲得相當數量的金牌,顯示其資訊科學教育的競爭力。
各國的金牌累積數,不僅是競賽成績,更反映了其教育體系與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投入的長期策略。中國透過國家支持的培訓體系與資源投入取得優勢,美國則依靠大學與業界導師制度培養頂尖學生。大韓民國以科學高中與資優教育推動成果。歐洲多國則面臨如何在維持傳統優勢與創新教學之間取得平衡。
隨著比賽題目日益多元化,包括資料結構、優化、計算理論與部分計分等內容,參賽者準備方向也有所改變。不再僅限於演算法熟練度,更強調創意思考、團隊協作與程式倫理意識。未來,國際資訊奧林匹亞將持續成為各國評估資訊教育成效與青年人才培育成果的重要舞台。
排名 | 名稱 | 指標 |
---|---|---|
第1名 | ![]() | 102 |
第2名 | ![]() | 68 |
第2名 | ![]() | 68 |
第4名 | ![]() | 49 |
第5名 | ![]() | 44 |
第6名 | ![]() | 37 |
第7名 | ![]() | 34 |
第8名 | ![]() | 32 |
第9名 | ![]() | 27 |
第10名 | ![]() | 26 |
第11名 | ![]() | 25 |
第12名 | ![]() | 22 |
第13名 | ![]() | 21 |
第14名 | ![]() | 16 |
第14名 | ![]() | 16 |
第14名 | ![]() | 16 |
第14名 | ![]() | 16 |
第18名 | ![]() | 15 |
第18名 | ![]() | 15 |
第20名 | ![]() | 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