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表依據購買力平價(PPP)統計各國每人每年的平均消費支出。美國以52,654美元居首,緊隨其後的是盧森堡(47,419美元)、百慕達(44,806美元)與香港(44,577美元)。台灣則排名第22,為33,061美元,明顯高於估算的全球平均值15,000美元,顯示其個人消費水準達全球平均的2.2倍。
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是一種用來比較不同國家貨幣實質價值的經濟指標,藉由調整各國物價水準,使得相同金額在不同國家具有相似的購買能力,便於跨國消費與生活水準的比較。
每人年均消費支出是衡量居民生活水準的重要指標,若以購買力平價(PPP)作調整,則可更準確地比較不同國家實際生活開銷與消費能力。根據資料顯示,美國以每人52,654美元位居全球第一,顯著超過全球估算平均約15,000美元的3.5倍。前十名國家還包括盧森堡、百慕達、香港、挪威、丹麥等,皆為高所得、高物價國家。
歐洲多國亦名列前茅,如德國(39,742美元)、瑞士(39,657美元)、荷蘭(37,898美元)與奧地利(39,180美元)等,反映出這些國家的居民具備穩定的收入與較高的生活水準。北歐國家如瑞典、芬蘭、冰島也因其完善的社會福利體系而支出較高。
亞洲地區中,台灣每人年均消費33,061美元,略低於新加坡(35,066美元)與日本(29,637美元),但明顯高於中國(9,286美元)、韓國(25,885美元)與越南(7,624美元)等鄰近國家。此差距反映出台灣居民擁有較高的實質購買能力與生活消費水準。
另一方面,排名最低的國家如剛果民主共和國(689美元)、中非共和國(923美元)與蒲隆地(937美元),每人消費水準不到全球平均的十分之一。這些國家多屬於經濟不發達地區,基礎設施不足、失業率高、通膨問題嚴重,導致民眾消費能力有限。
在發展中國家,如墨西哥(16,265美元)、馬來西亞(21,122美元)與智利(20,622美元)則顯示出逐步提升的中產階級消費潛力。這些國家的數據亦顯示出新興市場的成長空間。
總體而言,透過購買力平價調整後的消費支出數據,有助於剖析全球居民的實質消費能力差異,不僅反映所得水準,亦揭示各國在通膨控制、社會保障與稅收政策等方面對個人支出的影響。
排名 | 名稱 | 指標 |
---|---|---|
第1名 | ![]() | $52,654 |
第2名 | ![]() | $47,419 |
第3名 | ![]() | $44,806 |
第4名 | ![]() | $44,577 |
第5名 | ![]() | $42,010 |
第6名 | ![]() | $40,110 |
第7名 | ![]() | $39,742 |
第8名 | ![]() | $39,657 |
第9名 | ![]() | $39,643 |
第10名 | ![]() | $39,180 |
第11名 | ![]() | $38,172 |
第12名 | ![]() | $37,898 |
第13名 | ![]() | $37,818 |
第14名 | ![]() | $37,240 |
第15名 | ![]() | $37,067 |
第16名 | ![]() | $37,062 |
第17名 | ![]() | $37,030 |
第18名 | ![]() | $36,439 |
第19名 | ![]() | $36,403 |
第20名 | ![]() | $35,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