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表呈現各國從1999年到2024年間的乘用車累積生產數量。1999年,日本以810萬輛居首位,中國僅排名第14,但到2024年,中國已以3億561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生產國,遠超第二名日本的2億1218萬輛。南韓、印度等亞洲國家在該期間也大幅提升了產量和排名,顯示全球汽車產業重心逐步向亞洲移轉。
乘用車累積生產指的是一國在特定期間內生產的所有乘用車總和。這一指標可用來衡量該國汽車產業的規模與發展程度,並反映其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的地位。
全球乘用車累積生產資料顯示,自1999年以來,汽車產業版圖發生了顯著變化。1999年,日本是世界第一大乘用車生產國,產量達810萬輛,美國和德國分居第二、第三。中國當年僅以56萬輛排名第14,但此後二十年間快速成長。
到了2010年,中國累積產量已達5404萬輛,排名第三。2015年更進一步,以1億4315萬輛緊追日本的1億4422萬輛。2020年,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一,累積生產量達2億5726萬輛,並在2024年將這一數字擴大至3億5610萬輛,遙遙領先日本的2億1218萬輛,成為全球乘用車製造的絕對主力。
與此同時,日本雖保持第二名,但增速相對放緩;德國則始終穩居第三。美國在1999年為第二名,但至2024年下滑至第四名,總量為9170萬輛。南韓則從1999年的236萬輛成長至2024年的9023萬輛,長期位居全球前五名。
印度從1999年的53萬輛上升至2024年的6784萬輛,成為第六大生產國,突顯其快速工業化與內需市場的擴張。墨西哥與俄羅斯也進入前十名,分別累積3277萬與3128萬輛。
傳統歐洲製造強國如法國、義大利、西班牙,雖生產總量持續增長,但排名多有所下滑。法國從1999年的278萬輛增加至2024年的5259萬輛,但已被多個亞洲國家超越。西班牙與巴西則處於接近水準,仍穩居前十。
東歐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也因為歐洲供應鏈的整合而逐步上升,2024年捷克累積產量達1947萬輛,斯洛伐克與匈牙利亦分別達到1770萬與792萬輛。
此外,東南亞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與印尼也在全球汽車製造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台灣於1999年排名第19,2024年仍維持在29名,顯示穩定發展的趨勢。
總體而言,資料揭示了從西方主導到亞洲崛起的產業重心轉移。中國、日本、韓國和印度等國家正在主導全球汽車產業格局,這不僅反映出工業化與生產能力的變化,也顯示出新興市場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地位日益上升。
排名 | 名稱 | 指標 |
---|---|---|
第1名 | ![]() | 3億 5,610萬 |
第2名 | ![]() | 2億 1,218萬 |
第3名 | ![]() | 1億 3,116萬 |
第4名 | ![]() | 9,170萬 |
第5名 | ![]() | 9,023萬 |
第6名 | ![]() | 6,784萬 |
第7名 | ![]() | 5,345萬 |
第8名 | ![]() | 5,310萬 |
第9名 | ![]() | 5,259萬 |
第10名 | ![]() | 3,277萬 |
第11名 | ![]() | 3,179萬 |
第12名 | ![]() | 3,128萬 |
第13名 | ![]() | 2,453萬 |
第14名 | ![]() | 1,947萬 |
第15名 | ![]() | 1,873萬 |
第16名 | ![]() | 1,839萬 |
第17名 | ![]() | 1,770萬 |
第18名 | ![]() | 1,679萬 |
第19名 | ![]() | 1,618萬 |
第20名 | ![]() | 1,453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