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23年亞洲與大洋洲生產可行人口比例排名

此圖表展示了1950年至2023年間亞洲與大洋洲各國生產可行人口比例的排名。它反映了各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人口結構的變化。通過此圖表,可以觀察到各國生產可行人口比例的波動,這對於了解該地區的勞動市場和經濟趨勢非常重要。

生產可行人口比例指的是在總人口中15至64歲之間的人口所佔的比例。這個比例顯示了參與經濟活動的主要年齡層在人口中的佔比,是評估一個國家經濟潛力的關鍵因素。

1950年

  1. 關島 : 72.05%
  2. 澳門 : 68.70%
  3. 香港 : 67.47%
  4. 澳洲 : 65.23%
  5. 以色列 : 64.15%
  6. 蒙古国 : 63.26%
  7. 越南 : 63.07%
  8. 烏茲別克 : 63.00%
  9. 吐瓦魯 : 62.93%
  10. 喬治亞 : 62.71%
  11. 中國 : 60.17%
  12. 日本 : 59.73%
  13. 中華民國 : 55.67%
  14. 大韓民國 : 54.33%

1960年

  1. 日本 : 64.71%
  2. 喬治亞 : 63.83%
  3. 澳洲 : 61.23%
  4. 諾魯 : 61.23%
  5. 科威特 : 60.49%
  6. 以色列 : 59.96%
  7. 關島 : 59.69%
  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59.13%
  9.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59.05%
  10. 馬爾地夫 : 58.58%
  11. 中國 : 55.69%
  12. 大韓民國 : 54.79%
  13. 中華民國 : 52.53%

1970年

  1. 日本 : 69.27%
  2.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66.27%
  3. 澳洲 : 62.80%
  4. 卡達 : 62.08%
  5. 喬治亞 : 61.75%
  6. 以色列 : 60.77%
  7. 賽普勒斯 : 60.68%
  8. 紐西蘭 : 59.54%
  9. 關島 : 59.27%
  10. 諾魯 : 59.10%
  11. 中華民國 : 55.69%
  12. 中國 : 55.39%
  13. 大韓民國 : 54.18%

1980年

  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71.46%
  2. 澳門 : 68.86%
  3. 卡達 : 68.36%
  4. 香港 : 68.10%
  5. 新加坡 : 68.06%
  6. 日本 : 67.60%
  7. 諾魯 : 65.92%
  8. 喬治亞 : 65.54%
  9. 賽普勒斯 : 65.26%
  10. 澳洲 : 65.13%
  11. 中華民國 : 62.89%
  12. 大韓民國 : 62.03%
  13. 中國 : 59.48%

1990年

  1. 新加坡 : 72.83%
  2. 卡達 : 71.65%
  3. 香港 : 70.37%
  4. 日本 : 69.73%
  5.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69.28%
  6. 大韓民國 : 69.18%
  7.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 68.95%
  8. 澳門 : 67.92%
  9. 中華民國 : 66.97%
  10. 澳洲 : 66.89%
  11. 中國 : 65.82%

2000年

  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76.93%
  2. 卡達 : 75.14%
  3. 新加坡 : 74.60%
  4. 大韓民國 : 71.88%
  5. 香港 : 71.77%
  6. 中華民國 : 70.34%
  7. 泰國 : 69.84%
  8. 科威特 : 69.76%
  9. 澳門 : 69.64%
  10. 中國 : 68.55%
  11. 日本 : 67.82%

2010年

  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86.08%
  2. 卡達 : 85.32%
  3. 澳門 : 79.98%
  4. 新加坡 : 78.55%
  5. 巴林 : 77.41%
  6. 科威特 : 75.17%
  7. 香港 : 74.44%
  8. 中華民國 : 73.55%
  9. 中國 : 72.93%
  10. 伊朗 : 72.72%
  11. 大韓民國 : 72.55%
  12. 日本 : 63.20%

2023年

  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82.92%
  2. 卡達 : 82.70%
  3. 巴林 : 76.09%
  4. 科威特 : 74.43%
  5. 馬爾地夫 : 73.22%
  6. 新加坡 : 72.18%
  7. 不丹 : 72.09%
  8. 汶萊 : 71.69%
  9. 沙烏地阿拉伯 : 71.35%
  10. 澳門 : 71.34%
  11. 大韓民國 : 70.39%
  12. 中華民國 : 69.99%
  13. 中國 : 68.95%
  14. 日本 : 58.46%

전체
國家排名
亞洲和大洋洲
歐洲
南美洲
北美洲
非洲
東南亞
運動
足球
經濟
GDP
股票
社會
人口金字塔
房地產
文化
電影
旅遊
遊戲
科學與技術
大陸排名
政治
德國與東南亞國家幸福指數比較, 2006年至2024年

德國與東南亞國家幸福指數比較, 2006年至2024年

此圖表比較了2006年至2024年間德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幸福指數。圖表直觀地展示了各國幸福指數的變化,突出德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幸福水平差異。數據來源於世界幸福報告。

歐洲四大強國GDP比較,1980年至2024年

歐洲四大強國GDP比較,1980年至2024年

此圖表顯示1980年至2024年間,歐洲四大強國(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的GDP變化。可以比較各國經濟增長和下降的趨勢,並突顯重大經濟事件對其GDP的影響。<NEWLINE><NEWLINE>德國(Deutschland)、英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法國(France)和意大利(Italy)這些國家在歷史上有著複雜而多樣的關係。這些國家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緊密聯繫,幾個世紀以來相互影響。它們的經濟成就和增長正是在這種相互作用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NEWLINE><NEWLINE>## 德國(Deutschland)<NEWLINE><NEWLINE>德國是歐洲的經濟強國,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和技術部門,推動了持續的經濟增長。1980年,德國的GDP約為8,537億美元,到2023年增長到4兆4,574億美元。德國經濟特別在汽車、機械和化工行業中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擁有眾多全球知名品牌。1990年代統一後,德國成功地彌合了東德和西德之間的經濟差距,保持了穩定增長。自2000年代以來,德國在歐盟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是在歐元區經濟危機期間,展現了顯著的經濟領導力。<NEWLINE><NEWLINE>## 英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NEWLINE><NEWLINE>英國的經濟以金融服務和貿易為主。1980年,英國的GDP約為6,047億美元,到2023年增長到3兆3,447億美元。倫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服務業是英國經濟的主要支柱。2016年脫歐公投後,英國離開了歐盟,面臨經濟調整,但仍在全球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繼續在製造業和服務業之間保持平衡,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經濟增長。<NEWLINE><NEWLINE>## 法國(France)<NEWLINE><NEWLINE>法國擁有發達的農業、製造業和服務業,經濟多元化。1980年,法國的GDP約為7,022億美元,到2023年增長到3兆317億美元。法國在農產品和葡萄酒產業方面享有世界聲譽,在汽車、航空航天和奢侈品行業中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作為歐盟的重要成員國,法國在經濟政策上有著重要影響,通過社會福利制度提高了公民的生活水平。<NEWLINE><NEWLINE>## 意大利(Italy)<NEWLINE><NEWLINE>意大利以時尚、設計和汽車工業聞名,旅遊業在經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1980年,意大利的GDP約為4,791億美元,到2023年增長到2兆2,555億美元。意大利經濟主要由中小企業驅動,特別是在北部地區發展良好。儘管2000年代以來經歷了經濟增長放緩和財政危機,但意大利最近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創新來促進經濟復蘇。<NEWLINE><NEWLINE>---<NEWLINE><NEWLINE>這四個國家的經濟成就和增長與它們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德國依靠其製造業和技術實力,英國依賴金融服務和貿易,法國受益於多元化行業的均衡發展,意大利依靠其中小企業和旅遊業。通過合作與競爭,這些國家構成了歐洲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繼續在全球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